本帖最后由 辰宇 于 2025-9-18 14:16 编辑
税收维持政府运转,金融体系维持债务循环。一旦大规模减少劳动,收入下降,税收减少,债务偿还链条断裂,整个系统会崩溃。所以制度设计就是要让人持续工作、持续纳税、持续消费。欧美的“过度消费”是维持经济增长的手段。广告、品牌、房贷车贷、信用卡,让人们不断追求超出“基本需要”的东西。没有这种消费主义,经济增速会迅速放缓
也不让大家富裕,例如,一切为了出口,1960年代的时候,周总理就喊过。比如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同时对粮食实施“统购统销”,是经济模型的核心,否则粮食棉花副食品怎么能大量出口换外汇?老百姓自己吃自己穿不好吗?
到后来的分税制改革,双轨制,土地财政,资本管制,到现在又回到一切为了出口,新质生产力......还是“利出一孔”,还是没有离开法家和秦制。用制度把资源集中在“对集体有利”的地方,而不是让民众普遍富裕。 例如:粮食和轻工业出口换外汇 → 修工业化的高速路 → 城镇化和房地产融资 → 再次推动出口。最终结果就是“老百姓可以生存,但不可能普遍富裕”。
Mao主席总结得精辟,“祖龙魂死业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治”,祖龙就是秦始皇,他的事业延续几千年,这可是毛1973年写给郭沫若的诗词,也是他最后一首诗词。毛到了暮年,对历史认识更深刻,但他也跳不出历史。现代的“土地财政+资本管制+出口导向”其实只是秦制在工业文明中的变身。
房地产本质是一个“财富回收机制”。你一生工作的积蓄,大部分最终变成一堆砖头、水泥围起来一个空间。它的经济学逻辑是:通过高房价把流动财富锁死,避免全民都有过多可支配收入(否则可能引发政治风险、经济失衡)。
在这一点上,中国和欧美其实殊途同归——只不过欧美是靠消费主义套牢,中国是靠户口,房地产,教育,养老 etc 套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