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ineering.com网站特邀达索系统3DEXCITE品牌CEO Tom Acland访谈,详解3DLive的功能、与苹果的合作背景,以及如何通过visionOS应用推动3D UNIV+RSES战略。
Engineering.com:Tom,能否首先向我们解释3DLive究竟是什么?
Tom Acland:今年夏季发布的3DLive本质上包含两个核心组件,首先是面向Apple Vision Pro的应用程序,它将成为用户访问3DExperience平台信息的空间门户。想象一下,工程师可以通过这个应用,在三维空间中直接查看平台发布的装配说明或产品演示。
另一部分是平台端的场景构建工具链。用户能基于具体业务用例,从3DExperience平台提取虚拟孪生体的相关模块,组合成针对性解决方案。例如汽车制造商可以快速搭建一条虚拟生产线,供全球团队协作调试。
Engineering.com:这是3DExperience平台的全新应用,还是基于现有技术构建的?
Tom Acland:我们扩展了平台的既有能力。实际上,平台早有一个名为"创意体验"(Creative Experience)的应用,属于"体验创作者"(Experience Creator)角色套件。工程团队多年来一直用它制作产品价值演示——在3DExperience Works版本中,它被称为"产品沟通器"(Product Communicator)。
。
Engineering.com:这是否意味着SolidWorks用户也能使用3DLive?
Tom Acland:是的,而且他们现在就已经在使用底层工具了。比如设计师可以创建2D演示内容,或生成用于网站的视频动画。3DLive的突破在于将这些能力扩展到了三维空间。
Engineering.com:能否详细介绍3DEXCITE在达索系统中的角色?
Tom Acland:3DEXCITE专注于帮助制造商实现产品市场化,当客户在3DExperience平台完成设计后,我们协助他们将技术价值转化为客户可感知的体验。以SolidWorks用户设计的机床为例——难点不在于机器本身,而在于如何让采购方理解这台设备能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
Engineering.com:所以3DLive本质上是一种营销工具?
Tom Acland:传统营销关注广告投放,但现代产品(尤其是软件定义产品)需要更深入的交互式说明。比如通过OTA更新的汽车功能,可能需要AR版使用指南。3DLive既能生成宣传素材,更能创建实用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允许在产品开发早期就建立起客户反馈循环——你可以直接建模用户体验,向客户确认:"这就是您需要的解决方案吗?"
Engineering.com:你们与苹果的合作是如何开始的?
Tom Acland:达索系统对空间计算的构想比双方正式合作要早,但Apple Vision Pro的硬件能力(M2芯片、激光雷达、视觉算法)让设想成为了可能。去年3DExperience World大会期间,苹果团队主动联系我们,当时双方已就技术整合进行了一年多的探讨。
关键在于Vision Pro不是普通头显——它的眼动追踪精度达到了微秒级,空间锚定稳定性允许用户"按下"虚拟按钮时能够获得真实的触觉反馈。这种级别的集成度在安卓生态中需要协调数十家供应商才能勉强实现。
Engineering.com:这是否意味着将达索系统现有的功能移植到新设备上?
Tom Acland: 不,这是全新战略——"3D UNIV+RSES"(达索系统第七代世界表达方式)的核心部分。以机器人销售为例,客户无需了解制造细节,但需明确机器人如何适配其场景。3DLive既帮助工程师优化设计,也助力客户理解产品价值。
Engineering.com:用户如何获取3DLive?成本如何?
Tom Acland: 企业用户可通过苹果企业应用商店部署,无需额外费用。登录3DExperience账号即可使用。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场景内容,使工作组成员能协同访问所需数据。
Engineering.com:Vision Pro版3DLive与传统VR体验有何本质区别?
Tom Acland:现有VR方案多用于外观评审(比如车身曲面光影),而Vision Pro能呈现完整的系统级交互。例如展示工业机器人时,你不仅能看到它的金属外壳,还能观察其传动机构的运动学特性,甚至调取电机性能数据。这使客户能真正理解产品如何融入他们的工作流程。
Engineering.com:未来会适配其他XR设备(如三星Project Moohan)吗?
Tom Acland:我们称此为"感知计算"(Sense Computing),因为未来20年可能整合触觉、嗅觉等多模态交互。达索系统会评估所有技术方案,但目前苹果的垂直整合能力无可替代——当OS开发者与传感器工程师共用同一实验室时,才能实现虚拟物体毫米级的空间稳定性。
Engineering.com:能否举例说明3DLive的交互细节?
Tom Acland:在某个维护培训demo中,工程师可以搭建虚拟操作台,让学员练习设备拆装。当学员"扳动"虚拟阀门时,不仅会看到机构运动,还能听到对应的液压声效。这种保真度无需重新建模,而是源于直接调用CAD模型中的运动学数据。
Engineering.com:如果设计师修改了模型,头显端会实时更新吗?
Tom Acland:这正是"第七代"(GEN 7)要实现的"虚拟助手"(Virtual Companion)功能——通过AI自动同步设计变更。虽然夏季版本可能尚未完善,但我们的目标是让任何参数修改都能在几分钟内反映到空间计算场景中。
ngineering.com:3Dlive的多人协作功能进展如何?
Tom Acland:今夏版本支持多用户同时进入虚拟空间协作,比如两位工程师可以一起检查飞机发动机虚拟样机,其中一人调整叶片角度时,另一人的视角会立即同步变化。
Engineering.com:3DLive还有哪些让你感到兴奋的地方?
Tom Acland:最颠覆性的是虚实世界的双向映射。当前我们用虚拟模型预测现实,未来则能通过Vision Pro摄像头扫描实体产品,反向关联其设计数据。例如维修员查看一台真实机床时,头显会自动叠加内部零件库存编号——这需要虚拟孪生体与实物建立原子级的数据联结。
Engineering.com:3DLive如何融入3D UNIV+RSES概念?
Tom Acland:传统CAD只对产品本身进行建模,而3D UNIV+RSES要求对完整的产品-环境-人交互系统建模。例如设计CT机时,现在需同时建模医院布局、医护人员动线、患者流程。3DLive通过空间计算将这些抽象关系具象化——当医生在虚拟手术室"拿起"扫描探头时,系统会实时显示设备电缆的缠绕风险。
Engineering.com:最后一个问题,您如何看待感知计算的未来?
Tom Acland:触觉反馈将是下一个突破点(比如模拟不同表面纹理),但真正的革命在于知识传递方式的改变。当空间计算设备能直接"理解"产品设计意图时,工程师与客户的沟通成本将呈指数级下降——这才是3D UNIV+RSES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