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回复: 0

AI赋能教学热潮下的冷思考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84093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AI速成班,宣传语中大肆渲染着类似于“不会用AI的老师终将被淘汰”“AI将取代所有职业”的恐慌叙事。教育部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政策文件也接连出台,很多地方的教育官方都在下场接入AI、为AI背书,更是掀起了大家对技术神话的追捧崇拜。

当前的AI应用实践中,存在“炫技倾向”:遍地开花的AI+教学速成式师资培训模式,正催生出大量仅掌握了AI操作流程的单一技能型教师,其AI+教学实践往往停留于技术展示层面。这类教师热衷于运用AI工具的表层功能进行“工具性炫技”,却鲜有将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真正融入AI应用场景的意识。还有很多老师盲目模仿别人的AI+教学片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让学生走了个AI的流程,但没有做到批判性的引导。
相当一部分老师正在“为了用AI而用AI”,为了应付数字化转型检查的要求而“用AI”,为了让课堂更体现“创新性”、为了公开课更容易获奖而用AI。
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的割裂,多数教师尚未理解AI作为认知工具对学习范式的重构价值;
当前很多AI技能培训过度强调实践层面的操作技法,而忽视教育理论的指导意义;
AI赋能学习,AI原本应成为“学习的脚手架”,但很多人把它用成了“答案搜索机”“思维替代品”。有的老师把AI智能体引入课堂,这固然很好,可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引入这个AI智能体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问一问李白“你写的《静夜思》是在表达什么意思?”,这种AI智能体的接入,看似搭建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实则是对“深度学习”的误读,这与让学生上网直接搜答案又有什么差别?
AI赋能教师,原本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老师的负担,让老师们少做一些形式主义的工作,多一些喘息休息的时间。可又有多少老师真心觉得自己获得了解放?是减负了更多,还是培训资源、AI应用的公开课赛课变得更多了?轰轰烈烈的AI+教学公开课结束后,在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家常课里,AI又被应用了多少呢?公开课上 AI 特效满天飞,却掩盖了教学本质的苍白。这让我们不得不追问:技术赋能的初心,究竟是让教师成为技术的主人,还是让教师在技术的洪流中迷失教育的本心?
AI赋能教学,原本是为了让课堂提质增效。可是很多课堂中出现了“为互动而互动”的AI问答游戏。在历史课堂上,老师用deepseek设计的“朝代速答闯关”游戏,学生忙着在限定时间内点击正确答案,却忽略了朝代更迭背后的经济基础与文化逻辑;在科学课上,老师用deepseek生成的“实验现象猜猜看”互动,让学生满足于表面的现象匹配,而放弃了对实验原理的追根溯源。这种将知识碎片化、娱乐化的互动,本质上是用技术的糖衣包裹着思维的空壳,学生在多巴胺的短暂刺激后,留下的很可能是知识体系的断层与深度思考能力的退化。
同时,AI也正在加剧教师群体的分化:年轻教师凭借数字原住民优势快速掌握工具,而50岁以上的教师却因操作焦虑产生技术恐慌。
师生关系此时也变得更加有趣:这一头,老师们用AI出题,用AI批作业;另一头,学生用AI答题,用AI写作业。教与学在AI的应用实践上出现了闭环。感谢AI,AI让师生同呼吸、共命运、大团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5-4 03:35 , Processed in 0.09135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