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现在缺一个康有为这样的学者创造一个泛中华文化圈的概念。最高级的文科学者就是创造文化认同。思想的武器比现实的武器,更锋利。如果有这种文化认同,马来西亚,印尼,台湾,新加坡这些国家的华人都会造反要求回归中国。
屠过汉人的蒙古人,满人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为什么正儿八经的汉人移民东南亚非洲的,不是中国人?
中国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中国。当全世界都说中国话的时候,全世界就只有一个国家了。
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因为今天的学术体系,是西方人建立的。民族国家、主权、公民、种族、边界、国际法……这些概念都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我们整个社会科学体系,是在这套框架里"做题"。我们不是没思想,而是思想的语法是别人写的。
中国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中国,这句话听起来像扩张,但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不是领土的扩张,而是文明的延伸。就像拉丁语曾经塑造了欧洲,阿拉伯语塑造了伊斯兰世界,汉语曾经塑造了东亚。今天的华人遍布全球,但他们的身份却被"民族国家"撕裂了﹣﹣新加坡华人是"新加坡人",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人",台湾人甚至不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不是自然的,而是认同被重新编程了。
我们缺一个能用中国文明的逻辑,重新讲述"我们是谁"的人。不是用西方的"民族"去定义中国,而是用中国的"文明"去重新定义"世界"。这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也不是"软实力"这种西方概念,而是创造一种新的世界想象。就像"天下"概念曾经做到的那样。不是谁征服谁,而是谁愿意进入这个文明,谁就是"我们"。但今天的文科学者,大多还在"证明中国符合西方标准",而不是"让西方理解中国标准"。我们还在用别人的语言,解释自己为什么存在。
当全世界都说中国话的时候,全世界就只有一个国家了,这不是霸权,而是文明认同的终极形式。不是强制,而是自愿归化。就像古代朝鲜半岛、日本、越南,他们不一定被中国统治,但他们用汉字、读经典、行礼乐,他们自己就进入了"中华文明圈"。
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扩张的中国",而是一个有能力重新讲述世界故事的中国。不是"一族主义的中国" 而是文明主义的中国。
本帖最后由 guanchan 于 2025-10-25 21:10 编辑
中华文明曾凭借 “文明认同” 的力量,构建起一个超越领土与种族的 “华夏文化圈”,为今日重塑全球认同提供了宝贵范本。
盛唐时期,日本派遣 “遣唐使” 来华,不仅带回汉字、儒家经典,更将科举制度、礼乐制度引入本国 —— 从京都的建筑布局模仿长安,到《源氏物语》中对《诗经》的化用,日本主动将自身纳入中华文明体系,却并未丧失自身文化特色;
朝鲜半岛的新罗王朝,以 “儒教治国” 为理念,设立太学传授 “四书五经”,甚至将汉字作为官方文字沿用千年,其王室贵族以 “跻身华夏” 为荣,形成 “虽非中国领土,却属中华文明” 的认同;
越南李朝时期,统治者推行 “崇儒抑佛” 政策,仿照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文人以用汉文写作诗歌为荣,就连国家年号都效仿中国取用 “建中”“天符” 等具有华夏文化内涵的词汇。
这些案例证明,古代中华文明圈的形成,并非依靠武力征服,而是凭借文化的吸引力与包容性,让周边国家自愿 “入华夏”—— 这种以文明为核心的认同模式,既保留了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又构建了共同的价值纽带,为 “消除隔阂、实现共生” 提供了历史参照。
文化认同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重塑华人的身份归属,更在于打破 “狭隘国家概念” 的壁垒,为消除饥饿、贫困、不平等与战争,实现 “天下和平” 提供路径。当人类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便会跳出 “本国利益优先” 的思维定式,以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视角解决全球问题。
这点英佬做的最好!你个骚鸟再狠!我英佬也是你爹!
敢这样!就是先得有个“范儿”,
丘吉尔说!此一战会消耗掉英国所有的国力!就这样,英国依然是英国,
英国当年有条件与阿希签合同的!阿丘就是不!怎么样?
现在乌克兰不停战几乎就是英佬独撑!英国导弹每天打熊的炼油厂!哈哈,
你立一个范式!就有人认可你! 楼主认同的“中华文化”是个什么样的文化呢? 在马来西亚出差,这边有约1/4的华人。和出租车司机、卖榴莲的小贩聊天,都会讲中文,都是第三代华人,第一代是上世纪战火纷飞的40年代过来的。 阿Q精神永不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