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色猫 发表于 2025-10-18 13:30:41

杨振宁逝世

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AI详细分析。
论文署名争议
首篇论文:1951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完成的第一篇论文《凝聚理论》署名为“杨振宁、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因自己年长四岁,希望名字排在前面,李政道勉强同意。
第二篇论文:在第二篇论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调整为“李政道、杨振宁”。这一反复变动引发李政道不满,认为杨振宁的要求不合理,且首篇论文的主要贡献应归功于自己,
诺贝尔奖贡献争议
宇称不守恒理论:1956年,两人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李政道认为关键思想是自己在1956年4月提出的,而杨振宁坚持认为关键思想是他在1956年5月提出的。颁奖典礼:在诺贝尔颁奖典礼前,杨振宁突然提出希望按年龄顺序(杨先李后)受奖,李政道最后勉强同意,但内心不快。

总结:国人不适合合作,私心贪欲太重;且不遵守行业的普世价值评价体系。
开创性的研究,突破性的研究,是创意为主导,而不是数学能力为主导。
所以这些奖项,李的贡献是主要的,有没有杨,结果都一样;时间快慢而已。

但是杨这德行,你看到了。
你从面相上来看,李政道就要大气很多。


2266998 发表于 2025-10-18 14:34:29

杨主要是因为自身几个弱项,

首先“宇称不守恒”这个起题是李政道!就像当今手机所有模式归于乔布斯一样!尼只能排在乔布斯后面!不能往前跑!

其次,其数学弱于李政道!就是自己的题目数十年困于数学,李政道数学非常强!可以解流体力学这么强!既然数学弱,题目也是人家的!就不能激进式博取名誉!

当然,杨自身很厉害!厉害归厉害 ,就连“遥遥领先”现在也得认手机模式是乔布斯开创的 ,不能自称遥遥领先开拓当今手机模式

青画 发表于 2025-10-18 14:21:28

本帖最后由 青画 于 2025-10-18 14:29 编辑

评价过于世俗了
拉个物理系的问问杨在国内贡献就很大,本可以二次获奖的只是合作伙伴不在了规则不允许这么操作

风雨同行 发表于 2025-10-18 15:32:29

看下这履历: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他随父母来到清华。
1937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他随即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先生。1944年,杨振宁以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45年,杨振宁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他以论文《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是泰勒教授。毕业后,他在芝加哥大学工作。
1949年,在费米和泰勒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推荐下,杨振宁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1952年他任永久研究员。
1955年任教授,从此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发展轨迹简直完美,儿时在清华园度过,本硕清华,都有名师指导。26岁博士毕业,33岁藤校教授。35岁诺贝尔。
就算除掉获奖,猫哥你读书轮回几次能读这样,我肯定不行,怎么样都不行。当然清华的爹也很重要。

747282747 发表于 2025-10-18 16:19:41

全世界都承认杨牛逼,但是署名能看出来这人,贪。
今天看新闻的时候刷到一张照片,他70+站中间左边是翁帆19岁。右边60+原配。
本来我觉得一点不奇怪,但是这三个人这个岁数凑齐一起,哈哈哈,还是有点视觉冲击的。

布拉佛斯的猫 发表于 2025-10-18 18:02:20

人真的好看面相,相由心生,我周边有两个类似面相的人,一到紧要关头就看出来了。

辰宇 发表于 2025-10-18 20:20:24

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当日,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李政道先生的儿子李中清表示:“听闻杨振宁先生逝世,我表示沉痛哀悼。我和我的家庭会送去花圈表达哀悼。”

李中清表示,杨振宁先生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秉持着饮水思源、科教报国的初心。他用毕生的心血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父亲生前也曾高度称赞杨振宁先生为祖国的科技发展作出的贡献,称赞他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父亲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也经常教育我们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杨先生和我的父亲一样,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一辈子都在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他们那一代人的独特经历,决定了他们必然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热爱祖国这一点上,两位科学家是完全相通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振宁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