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昨天 13:26

导热凝胶的粘度和导热系数


https://s3.bmp.ovh/imgs/2025/08/02/53df1c516e64e328.jpg





单组分导热凝胶是预先完全固化,呈膏状或凝胶状,使用时无需混合或二次固化。
低应力、低热阻,适合对压缩压力敏感的场景(如精密电子元件)。
导热系数范围较广(如0.6~9.0 W/m·K,部分高性能产品可达9.0 W/m·K)。
永久保持润湿状态,无硅油析出问题。


针筒包装(适合自动化点胶):
30CC点胶筒(80克)、55CC点胶筒(150克)、180CC点胶筒(480克)、300CC点胶筒(800克)。
5L桶装(5公斤),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双组分导热凝胶是由A、B两组分混合后固化,形成弹性体,导热系数更高(可达10 W/m·K)。
初始点胶速率是单组分的2-3倍,适合大体量应用场景(如电动汽车电池包)。
固化后具备一定粘结性,出油率低,长期可靠性更强。


手动操作型(小批量使用):
50ml AB胶管(A/B组分各25ml),单手操作,适合实验室或小规模测试。
点胶型(自动化生产):
400ml AB胶管(A/B组分各200ml),适配点胶机。
20KG包装(A/B组分各10KG),适合大规模产线应用。



其他细分类型(根据功能需求):
高触变性导热凝胶(适用于复杂结构填充)。
可返修导热凝胶(便于后期维护)。
低热阻导热凝胶(优化散热效率)。
自粘性导热凝胶(减少额外粘接步骤)。


导热凝胶的粘度过高会导致手动挤出困难,尤其是单组分凝胶(如膏状或泥巴状)。
高导热系数(如>10W/m·K)通常伴随高粘度,需权衡导热需求与操作便利性。
若手动挤出始终困难,可考虑更换为导热硅脂(流动性更好),但需注意硅油析出风险。


填料表面改性技术,通过有机化合物修饰填料表面(如氮化硼、氧化铝),减少填料与硅油基体的摩擦,降低粘度。
解决高填料含量导致的增稠问题,同时保持导热网络完整性。
流变性控制,添加触变剂(如气相二氧化硅),使凝胶在受剪切力(挤出)时变稀,静置后恢复粘度,防止流淌。
基体树脂优化,选择低粘度硅油基体,搭配扩链剂/交联剂比例调整,平衡导热性与加工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导热凝胶的粘度和导热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