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6 天前

AI进课堂:是赋能还是干扰

本次市“聚焦跨学科任务群,落实新课标理念”小学语文研讨会上, AI进课堂的多个课例引发热议。虽说AI进课堂已经不是热门话题,但是AI是否真正赋能课堂,还有待考察。

四年级《<春之歌>小诗坊》课例展示中,老师让学生用豆包润色自己创作的小诗。孩子们自己写的小诗虽显稚嫩青涩,却满是可贵的“孩子气”。用豆包修改过后的诗歌,用词丰富,修辞华丽,但是也抹杀了“孩子气”。我们不得不追问:学生创作诗歌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让他们一定写得有多好,而是激发他们写的兴趣,让他们用自己的笔,真诚地表达热爱。学生看到豆包修改后的“完美”诗歌,会不会认为自己写得太差,从此失去写诗的兴趣,对豆包逐渐产生依赖?他会不会用豆包修改作文,用豆包来完成作业?长此以往,他们创造的激情从何而来?语文素养又如何提升?
在五年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课中,教学生用AI现场制作视频花费了大量时间。学生将小组讲解稿传入剪映,利用图文成片功能自动生成音画同步的视频。但对于没有剪映基础的学生来说,读懂操作流程就困难重重,仅提取文稿文字这一步就难住了不少小组。即便在信息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操作,制作出的视频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图画AI痕迹明显、图文不符、音效单调等。当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录音,但是现场环境如此嘈杂,录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正如语文教研员史老师所说,这节课的目标本应是用小视频讲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故事,却变成了教学生如何制作小视频,目标定位偏离了。
曾经用豆包给孩子们创作的童话配插图,结果发现50多篇童话里的魔王、公主、城堡都一个模样。怪不得说 AI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库,材料库有什么只能用什么,看来材料库里就只有一个模样的的魔王、公主、城堡。但是孩子们创作的童话怎能是一样的?还不如孩子们自己画插图呢。
当我们过度关注AI工具的使用,而忽略了教学的本质目标时,就需要警惕是否本末倒置。
研讨会上,两位老师在《肥皂泡》和《两小儿辩日》中使用数字人,让冰心奶奶和孔老夫子“开口说话”,冰心奶奶是她本人的照片,大概是八九十岁的样子,配的声音却是一个年轻的女生的声音。两个课例中,数字人的任务就是发布本节课情境任务,这样的应用并没有充分发挥数字人的价值。
曾经看到过数字人在《西门豹治邺》一课中的应用,数字人“西门豹”全程在线,学生现场与他对话,询问生平、惩治恶人的办法、当官的感言等,气氛热烈,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数字人在课堂中应有的正确打开方式。如果只是让数字人简单地布置任务,而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思维发展,那还是不要打扰他们老人家了吧。
AI进课堂,确实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跟风。作为教师,我们要看AI的应用是否真正提升了孩子们的能力,是否真正为课堂赋能。我们不能拒绝AI,但也不能滥用AI。只有经过充分的风险评估,在不断的摸索中找到合适的应用方式,才能让AI真正为我们所用,助力孩子的成长,而不是让其成为教学中的“双刃剑”。
https://s3.bmp.ovh/imgs/2025/04/27/ec24245af4e7c569.jpg
https://s3.bmp.ovh/imgs/2025/04/27/751fdf51e4956563.jpg
点评
AI就是凑热闹,再过两年,不用三年,大模型就会被社会淘汰。大模型将来的用途,主要用在商业数据统计。在教育方面没有任何优势。为什么?它本身没有创新,它现在依赖没有产权的信息,大家早期觉得有一些新意。

lanyuedao9999 发表于 6 天前

刚刚用GPT写了个公司电脑防锁屏的小程序,还挺好用的。 没有AI还不知道怎么达成需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进课堂:是赋能还是干扰